每到5月就要開始整理報稅的各項扣繳憑單跟醫療保險收據.大約也是這時候,投資專家就會推薦大家注意現金殖利率高的股票可以買來參與配股配息,因為買殖利率高的股票比起利率在0.25%~2%左右徘徊的定存來說,報酬率實在划算的多. 其實這個理論的重點還要有2點配合,一是買在合理價,二是股利的“可扣抵稅額要高”.
如果你有參加除權息來領配股的股票股利/現金股利的話,之後會收到股利所得的扣繳憑單,這張扣繳憑單上有個神祕的數字 “可扣抵稅額”,這到底是如何而來又有什麼意義呢?
上市公司因行業別的差異,政府所規定的營利事業所得稅率也不同. 像弱勢的產業或政府欲扶持的產業,政府就會給予較高的免稅率,因此這些公司所繳的營利事業所得稅就較少. 而當這些公司分配股利給股東時,股利內含可以抵稅的營業所得稅額抵稅權也就比較低,因此股東收到股利時,這些股利所得中的可扣抵稅額率就會比較低. 但是呢,我們要參與除權息又要節稅,除了值利率要高之外,最好該公司的"可扣抵稅額"也要高才會有節稅的效益.
舉例來說,完全沒有免稅利益可享的公司,因為已經繳了全額的營業所得稅,因此所發放的股利含有33.3%抵稅權. 假設今年阿舍的個人的綜合所得稅率為40% (要繳40%的所得稅),但如果他買的股票是完全沒有免稅利益可享的甲公司(配股的抵稅權為33.3%時),當他領到甲公司配股的股利收入10萬元時,本來要繳100,000x40%=40,000的所得稅,但扣除可享的抵稅權33.3%,只要補繳6,700元的所得稅. 反過來說,如果阿舍今年的應繳所得稅率為21%時,股利10萬元的收入本來要繳21,000的稅,但因為甲公司的股利內含33.3%的抵稅權,他不但不用繳稅還可以收到12,300元的退稅.
簡單說: 會想起這個話題是因為去年幫一位退休的老人家報稅,照理說退休沒有薪支收入加上撫養2位親人應該是不用繳什麼所得稅才是,但這位老人家愛玩股票,平時的樂趣就是用退休金在炒股,前年買了某家配股不錯的公司一籃子的股票,好處是領了一筆為數不少的股利,壞處是這家公司的 “可扣抵稅率超低”,所以本來應該不用繳稅的老人家因為這筆股利收入而跨入所得稅13%的愛國者行列 (精算過,其實老人家賣掉股票賺價差,不領股利把13%的所得稅換成千分之3的證交稅是比較划算的說)。這故事告訴大家,除權息前看一下各家的扣抵稅額跟自己的所得稅率相比,適當的去蕪存菁自己的股票庫存也是可以節稅的.
所得稅率高的股東,要選股利的抵稅權高於個人的所得稅率者的,才有節稅的效果.
要是該股的股利抵稅額比率低於自己當年度要繳稅的稅率那麼放棄股利是比較有利可以節稅的(也就是要在除息前把股票賣掉,不參加配股就不會有股利所得 [即賺價差但不賺配息]).
抵稅額比率越高, 節稅的效果越好.
當然, 投資的原始動能還是要看,標的本身是不是家值得投資的好公司?>>>>當時的價位是否合理? >>>才考慮要不要參予除權息>>>>再比較其可扣抵稅率是否高於自己所得稅率. 缺一都會因小失大。
留言列表